前不久,在光谷步行街,一个特殊的家庭吸引了我的目光:一对外籍夫妇领着他们从大到小五个孩子,兴高采烈地逛着街。五个孩子大的10岁左右,小的才3岁左右,其中有两个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孩子。

    随着光谷的日益发展,在光谷,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外籍人士的身影,但这个家庭无疑是与众不同的。当时因为时间关系,我没有与他们攀谈。在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里,我得知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叫道格拉斯,女主人叫爱曼达,他们都在光谷工作、生活。我托朋友辗转联系上了这个家庭、转达了《家在光谷》希望采访他们的意愿。道格拉斯夫妇爽快地同意了。 

    道格拉斯夫妇来自美国西雅图,是中芯国际的英语培训师,他们的孩子都在中芯国际学校上学,于是我把采访地点定在了学校。采访开始,话题很快转到孩子上来。

    原来,前面提到两个中国孩子都是他们在湖北领养的。据道格拉斯夫妇介绍,在美国,收养孩子要具备相当的条件:一定的受教育程度(高中以上)、足够的经济收入(年收入8万美元以上)、已婚(离婚次数不超过两次)、拥有住房、无犯罪记录等。收养一个中国孩子平均要花费1.8万到1.9万美元;把孩子抚养成人,生活、教育等费用超过15万美元,而父母所花费的心血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。

    那么,自己已经有5个孩子(有两个已经长大成人留在美国),为什么还要领养呢?道格拉斯夫妇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:因为我们爱孩子!他们解释说,他们已经有了5个健康可爱的儿女,这是上天的恩赐;但还有很多孩子是不健康的,有的甚至是孤儿,为了报答上天的恩赐,于是他们领养孩子——哪怕是残疾孩子,让这些孩子也能够得到幸福。他们告诉我,最早在美国实施国际领养的霍尔特说过这样一句话: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,只要有人爱他们。据他们介绍,在美国,很多人领养的都是残疾孩子。

    我相信,这就是人间的大爱吧!它跨越了国界和种族。

   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亲生的孩子被别人领养,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,不到穷得揭不开锅、连孩子都养不活的程度,哪个父母也不会如此狠心;中国儿童被外国人领养,更不是什么光彩体面之事,甚至有人会认为非常屈辱,丧失国格。但与道格拉斯夫妇交谈之后,在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样的家庭,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后,我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
    事实上,自1992年中国制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以来,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陆续与中国建立了收养合作关系。中国已成为外国人收养子女的主要来源国之一。各种数据显示,18年来,被外籍人士领养的中国儿童数量已超过10万人。其中美国最多,约有7万名,且每年新增约6000名;其次是加拿大、西班牙和法国。尽管如此,截止去年,中国仍有超过6万名孤儿,他们更需要父母、家庭的温暖。

    为什么选择了领养中国孩子呢(而且都是湖北省的)?爱曼达一下兴奋起来。她告诉我,2005年,当她决定领养一个孩子的时候,她并没有确定要领养哪个国家的孩子。但当她在政府的领养网站上看到内奥米(Naomi)的照片时,她一眼就喜欢上了:这就是我的女儿!这就是我的女儿!爱曼达马上联系到相关机构申请领养手续。一年多之后,一切手续办理完毕,道格拉斯夫妇带着自己的3个孩子来到武汉(内奥米在湖北的某个孤儿院),一起迎接内奥米去美国。后来又以同样的方式找到了儿子艾赛亚(Isaiah)。这一次,他们是有意在中国寻找。因为中国有比较健全的领养制度,而且中国社会也相对纯净,不像苏联、东欧等地,孤儿的生身父母可能有酗酒、吸毒等恶习。更重要的是,女儿内奥米需要一个同胞……艾赛亚也是湖北孩子,不同的是,艾赛亚的眼睛有疾病。2007年9月,爱曼达夫妇又带着四个孩子一齐来到武汉接回了儿子艾赛亚……  

    道格拉斯一家是2008年7月来到武汉的。此前,道格拉斯先生在美国有自己的园艺公司,太太爱曼达在一家教育机构任职。之所以举家来到中国,原因很简单:因为两个中国孩子,他们已经被中国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,而且,“要对中国了解更多,才能成为更好的爸爸妈妈”。为此,他们还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:何大吉,何慧娴,给女儿和儿子也起了中文名何蕊畅、何程明……爱曼达坦言这两个孩子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,她知道中国有一个古老的“红线”的说法,自己的命运和这两个孩子已经被“红线”紧紧拴在一起,再也分不开了。

    中国父母领养孩子,往往对孩子的身世讳莫如深,很少对孩子和外人提及。

    领养中国孩子的外国父母往往不同,不仅视如己出,还非常注重孩子同中国的联系。没来武汉之前,在春节、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,道格拉斯夫妇都会带着他们的中国孩子,去参加一些当地华侨华人或中资机构举办的庆祝活动。为了不让孩子忘记中国,他们还要求孩子学说汉语、学写汉字。

    即使是在美国,有7个孩子的家庭也不多见。我问他们,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会付出很多,但你们得到了什么回报?爱曼达骄傲地说:“我每天都得到回报,得到奖励!——工作一天,回到家里,孩子们都会争着抢着亲你拥抱你。孩子是天真的、纯净的,也是弱小的,她们渴望得到保护,得到家庭的爱,而我做到了,付出也是幸福。孩子给我的比我给孩子的还要多!”
爱曼达告诉我,在有收养儿女的母亲中流传着一首诗,代表了她们与孩子的情感:虽说不是我的肉/但又是我的肉;虽说不是我的骨/却又是我的骨;你尽管并非在我身上孕育/然而却又在我心中成长……

    在中国,望子成龙,已经成为父母难解的结。对孩子的期望值颇高,目标明确而具体。从小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,拿高分,考名校,全部纳入这个总目标之下。与此无关的东西,包括生活技能、交往能力等等,都是无关紧要的,都要统统为总目标让路。中国人活得太沉重了,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。于是我向道格拉斯提出了一个问题:你希望两个中国孩子长大了做什么? 

    道格拉斯沉吟片刻,回答我说:“这个问题还没有仔细想过。其实,我们不会刻意让孩子去做什么,更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,因为孩子太小,只有3、4岁,现在的爱好能说明什么?将来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孩子快乐!”

    谈及在光谷的生活,道格拉斯夫妇很高兴地表示,他们很喜欢现在的生活。同事们都很热情友好,孩子们在学校也都很适应。虽然中芯国际住宅区离市区远了点,但很适合居住和孩子们的成长。下班回家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,然后指导5个孩子做功课,一起学习中文,其乐融融。每逢节假日,道格拉斯全家都会去吉雅诺西餐厅吃西餐,然后到省博物馆、东湖、鲁巷等地四处逛逛。“十一”期间,道格拉斯的母亲会来中国,就不准备远行了,希望年底的时候能去西安、桂林等地旅游。

   “在中国会待多久?”我问道格拉斯夫妇。

   “3年?5年?也许更长时间吧。光谷很美,很现代,富有活力,我们都喜欢这里。而且我们的孩子会英语,在这里又学习了中文和中国文化,他们的将来会有更好的发展!”

作者:
王作燕